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精准医学与医学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越来越被人们熟悉,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在近日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世界中联中医药大数据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中医药要想更好地走向国际,与西医平等对话,需要有大数据作支撑。
一直以来,中医药缺乏令其他行业、专家广泛接受的证据,比较强调临床经验。虽然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中医药因人施治、一人一方、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特点,使其难以严格按照当前主流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来进行研究。“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实际上是中医辨证论治与临床结局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联的研究,大数据理念恰恰可以反映关联及因果关系。”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主任、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医大数据中心主任、世界中联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分会理事长周晓华教授介绍,每位中医师的临床过程都被记录下来,或在医师的脑海中,或在医案中,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经验。其实,这些经验完全可以用大数据描绘出来,然后通过建立模型,形成人工智能的基础。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明确规定,中医师看病、写病历必须“望闻问切”,并对患者的四诊情况进行记录。此外,患者的检测、影像、病理及基因等多种信息也是可及的。“虽然这些数据类型复杂多样,但通过整合、分析、利用,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周晓华强调,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挖掘数据背后的内涵,使单纯的试验数据变成科学的统计报告,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性。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并对“互联网+中医医疗”做了全面部署。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分会的成立,为实现国家战略提供了学术组织支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副司长杨荣臣认为,中医药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关注当代大数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另一方面,相较于当代近百年或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据,几千年前的中医药大数据的价值可能更大,更需要着力去挖掘。周晓华也认为,古方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他说:“中医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古今中医名家留下了数不清的古籍和医案,这些都是中医大数据的宝贵资源。”